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患病率高达27.9%。当高血压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时,麻醉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增加2-3倍。这主要是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靶器官损害,使机体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调节能力减弱。良好的麻醉前准备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注意事项,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术前准备。
一、高血压对麻醉的特殊影响
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给麻醉带来了特殊挑战。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弹性下降,使血压调节能力明显减弱。在麻醉诱导期,患者平均动脉压可能骤降30-40mmHg;而在手术刺激强烈时,血压又可能急剧升高。这种剧烈的血压波动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缺血风险增加3倍。同时,高血压患者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脑组织对血压变化更为敏感,增加了脑缺血或脑出血的风险。此外,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肾脏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限,术中低血压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术后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增加50%。这些特殊影响要求麻醉医生必须充分评估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靶器官损害程度。
二、术前评估与药物调整
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是确保麻醉安全的基础,理想控制目标是<140/90mmHg。对于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靶器官损害评估包括心脏、肾脏和眼底检查,重点评估左室肥厚和肾功能。用药评估要详细记录所有降压药物,特别注意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的低血糖症状。降压药物的调整需要个体化:β受体阻滞剂应持续使用至手术当日晨;ACEI/ARB类药物建议术前24小时暂停;钙拮抗剂一般继续使用;利尿剂术前12小时停用。所有用药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更改用药方案。
三、麻醉方式选择与术中管理
麻醉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区域麻醉适用于下肢、下腹部手术,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30-40%,但需控制麻醉平面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全身麻醉推荐采用靶控输注技术,缓慢诱导,并使用短效药物。监测方面,高危患者应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和BIS监测麻醉深度。液体管理要个体化,避免过量输液导致心功能不全。术中血压管理目标是维持基础血压的±20%范围内,使用短效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调整。对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麻醉技术的选择应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术后快速康复的需要。
四、术后监护与长期管理
术后48-72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期,需要特别关注。血压管理目标为维持基础血压的±20%范围内,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口服用药。疼痛管理推荐多模式镇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50%。心血管监测应持续至术后72小时,每日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液体管理要精确,避免容量过负荷诱发心衰。术后24小时内应恢复口服降压药,从原剂量的50%开始,根据血压调整。出院前应重新评估降压方案,对于术后新发高血压患者,建议心内科随访。长期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压、坚持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的术后管理可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以上。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前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患密切配合。通过规范的术前评估、合理的药物调整、个体化的麻醉选择和细致的术后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围术期风险。研究数据显示,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高血压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减少50%以上。建议高血压患者术前与麻醉医师充分沟通,了解自身状况和注意事项,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紧张情绪导致血压波动。同时要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如实告知医生所有用药史和合并疾病情况。只要做好充分准备,高血压患者同样可以安全地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永城市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二病区 程大抗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