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喧嚣与宁静交织中,偶尔我们的大脑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耳边突然响起并不存在的声音,或是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事情。大多数时候,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并无大碍,然而,当幻听、妄想频繁且强烈地出现时,就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征兆。
幻听:脑海中的“不速之客”
幻听,即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是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常常会遭受幻听的困扰。这些声音可能多种多样,有的是清晰的人声,仿佛有人在你耳边说话、争吵、命令;有的则像是嘈杂的噪音,如机器轰鸣、风声呼啸。
幻听的内容往往让患者感到困惑和恐惧。比如,患者可能会听到有人辱骂自己,指责自己做了坏事,即使自己根本没做过;或者听到神秘的声音在耳边低语,透露一些匪夷所思的信息。这些声音不受患者控制,随时可能出现,不分场合和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这些声音而不敢独自出门、不敢与人交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从医学角度来看,幻听的产生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可能导致大脑对声音的处理出现紊乱,从而产生幻听。此外,脑部的结构异常、遗传因素、心理压力等也可能在幻听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妄想:坚信不疑的“虚假信念”
妄想是一种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却坚信不疑的信念。妄想的类型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等。
被害妄想的患者会认为自己正在受到他人的迫害、跟踪、下毒等,他们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和怀疑。关系妄想的患者则认为周围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比如看到别人在交谈,就觉得是在议论自己;听到广播里播放的歌曲,也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夸大妄想的患者则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富,认为自己拥有超凡的智慧、巨大的权力或无尽的财富。
妄想一旦形成,就很难被事实和理性所说服。患者会按照自己的妄想去解释周围的一切现象,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夸大妄想的患者可能会四处炫耀自己的“非凡能力”,却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妄想的形成与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心理创伤等因素密切相关。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产生妄想;遭受过重大挫折、创伤的人,也可能会通过妄想来逃避现实,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及时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
幻听和妄想虽然是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但并不意味着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偶尔的、轻微的幻听和妄想可能是由压力、疲劳、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在适当休息和调整后可能会自行消失。
然而,当幻听和妄想频繁出现,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时,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此时,患者和家属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心理评估、必要的身体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
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症状相对较轻,治疗难度较小,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幻听和妄想这些“奇怪”的想法,可能是精神疾病发出的信号。我们应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让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作者: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精神科 吴三霞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