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剖宫产术是通过分离腹壁与膀胱腹膜返折,暴露子宫下段,在腹膜外间隙完成胎儿娩出的手术方式,不进入腹腔。避免腹腔内操作,减少肠管暴露与腹膜刺激,降低术后腹腔粘连、肠麻痹、切口感染风险,适用于需保护腹腔环境的特殊病例。该术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于有严重腹腔粘连的患者,或是感染风险高的孕妇及对于那些希望避免对腹腔内病变区域干扰的患者,腹膜外剖宫产可能会是一种理想选择。
手术关键解剖介绍
腹膜反折是膀胱顶部与子宫下段前壁的腹膜返折处,是分界腹腔与腹膜外间隙的关键部位,手术中需精准识别以避免损伤。Retzius间隙是腹横筋膜与膀胱前壁之间的疏松组织,是手术分离的主要路径,正确分离可有效暴露手术视野。膀胱侧窝是膀胱与盆壁之间的间隙,分离后可推开膀胱暴露子宫下段,是手术中重要的操作区域。
腹膜外剖宫产发展历程
1896年,德国医生Max S?nger首次尝试腹膜外剖宫产,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限制,感染率较高,未能广泛推广。1900- 1940年,逐步改进分离技术,如顶入法、侧入法等,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1970年代,Joel- Cohen横切口技术的普及,进一步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使该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2000年代至今,微创理念的推动下,腹膜外剖宫产术不断改良,如保留腹直肌前鞘完整性、分层精准缝合等,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速度。
主流术式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核心适应症:感染风险高或腹腔内感染孕妇:如胎膜早破时间长、绒毛膜羊膜炎/产时感染等、盆腹腔粘连或解剖异常:既往腹部手术史、慢性盆腔炎、妊娠合并HIV/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相对适应症:子宫下段条件良好:胎头衔接/宫颈扩张2~3cm、肥胖或瘢痕愈合不良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特殊场景:需保留腹腔洁净的手术:部分生殖中心推荐腹膜外剖宫产以减少腹腔粘连对未来辅助生殖的影响、合并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需后续腹腔镜手术处理者、抗生素使用受限患者。绝对禁忌症:胎儿窘迫需紧急娩出(腹膜外分离耗时时间长、可能延误抢救)、 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前置胎盘可能大出血者、严重子宫下段血管丰富及水肿、胎头高浮或深嵌骨盆、术者缺乏腹膜外解剖经验等情况,不适合选择腹膜外剖宫产术;相对禁忌症:肥胖(BMI>35,分离困难)、盆腹腔严重粘连、膀胱位置异常、前置胎盘覆盖子宫下段等情况,需谨慎评估是否适用该术式。
手术步骤
麻醉方式:通常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确保手术过程中产妇无痛感且肌肉松弛,为手术操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手术体位:仰卧位,臀部垫高15°,便于暴露Retzius间隙,为手术操作提供更清晰的视野。
进行下腹部横切口或Joel- Cohen改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暴露腹直肌前鞘。纵行切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前脂肪与Retzius间隙,沿耻骨联合上缘推开腹膜前脂肪,显露膀胱顶部腹膜反折。分离膀胱侧窝疏松组织,找到膀胱- 子宫腹膜反折边界,用拉钩将膀胱向下推移,暴露子宫下段前壁,避免损伤膀胱血管丛。子宫下段横切口,刺破羊膜,娩出胎儿及胎盘,吸净羊水,逐层缝合子宫肌层。冲洗腹膜外间隙,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复位膀胱,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肤。
优缺点对比:腹膜外vs腹膜内剖宫产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6小时半卧位,促进腹膜外渗液引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后2-4小时可进水,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促进产妇术后恢复。术后6-12小时适当活动逐步过渡至下床活动,降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促进产妇身体功能的恢复。无特殊禁忌,尽早开始哺乳,促进母婴情感交流和产妇身体恢复。
特异并发症
膀胱损伤--术中发现时立即缝合,术后留置尿管7- 10天,密切观察尿液情况,预防感染。腹膜外血肿--严密止血,术后24小时内冷敷,血肿较大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术后42天复查超声,必要时物理治疗或药物干预,促进子宫下段的愈合,减少远期并发症风险。
腹膜外剖宫产是传统剖宫产的重要补充,通过避免腹腔内操作,降低特定人群的术后风险,尤其适用于感染、有腹腔粘连史、肥胖或多次剖宫产的孕妇。腹膜外剖宫产相比于腹膜内剖宫产,产妇下床活动更早、使用抗生素及镇痛药物明显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在促进产妇术后快速恢复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孕产妇或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腹膜外剖宫产在产程延长中转剖宫产孕妇中术后发热比例明显减少,减少盆腹腔感染的发生。可考虑作为需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剖宫产的女性中盆腹腔粘连和感染的良好手术方式推荐。
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产科 主治医师 凡秀丽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