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作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其健康对于生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肺肿瘤的出现却如同一颗阴霾,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肺肿瘤介入治疗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与之相配套的护理措施则是保障治疗效果、助力患者呼吸顺畅的关键所在。
一、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生命的精密 “仪表盘”
肺肿瘤介入治疗结束后,患者被送入病房的那一刻起,医护人员便开启了对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控。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深度以及体温,这些看似简单的指标,实则犹如飞机驾驶舱中的仪表盘,任何细微的波动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危险。
在术后的最初 6 小时内,每 30 分钟就会对生命体征进行一次测量。这是因为介入治疗虽然创伤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会使血压迅速下降,而肺部血管栓塞可能引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一旦发现血压低于 90/60mmHg 且持续下降、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且伴有心慌、呼吸频率超过 25 次 / 分钟且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医护人员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胸部 X 光、CT 扫描或血管造影,以确定是否存在出血、栓塞等严重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止血、溶栓或血管扩张等,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二、穿刺部位护理:血管创口的 “守护者”
肺肿瘤介入治疗通常借助股动脉、锁骨下动脉或其他外周动脉进行穿刺插管操作。因此,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就如同守护一座重要的桥梁,不容有失。
穿刺侧肢体在术后需伸直制动,股动脉穿刺一般为 6 - 8 小时,锁骨下动脉穿刺则为 4 - 6 小时。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会定时查看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同时密切关注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以及相应动脉的搏动情况。若皮肤温度较对侧降低、颜色变白且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可能是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信号。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进行血管超声检查,以便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如血管栓塞可采用介入溶栓或取栓治疗,血栓形成则需给予抗凝药物治疗,以恢复血管的通畅,保证肢体的血液供应。
当制动时间结束后,患者可在床上翻身,但要避免过度弯曲或用力,防止穿刺部位再次出血。24 小时后,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下床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从床边站立开始,慢慢过渡到短距离行走,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不适。
三、呼吸道护理与排痰管理:呼吸通道的 “清道夫”
由于肺部肿瘤本身以及介入治疗的影响,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咳痰困难等问题。此时,护理人员就成为了患者呼吸通道的 “清道夫”,致力于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首先,会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咳嗽方法,即深吸气后屏气 3 - 5 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雾化吸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常用的雾化药物如氨溴索、沙丁胺醇等,能够稀释痰液、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同时,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也是必不可少的护理措施。一般每 2 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拍背,拍背时应遵循从下往上、从外向内的原则,力度适中,通过震动促进痰液松动,便于咳出。若患者咳痰无力或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吸痰操作,但在吸痰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起肺部感染。
四、疼痛护理与心理支持:身心痛苦的 “抚慰者”
肺肿瘤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折磨,这种疼痛源于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胸膜受刺激以及手术创伤等多个方面。护理人员会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对于轻度疼痛(评分 1 - 3 分),心理安慰和转移注意力是主要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会与患者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感受,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时通过播放舒缓音乐、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感知。
当疼痛达到中度(评分 4 - 6 分)时,会按照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而对于重度疼痛(评分 7 - 10 分)患者,则需使用强效镇痛药,如吗啡、羟考酮等。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给予止吐药、缓泻药等,确保患者在减轻疼痛的同时,身体机能能够相对稳定。
此外,肺肿瘤患者往往因疾病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加重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疼痛护理的同时,也会注重患者的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向他们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和效果,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五、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潜在风险的 “侦察兵”
肺肿瘤介入治疗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气胸、咯血、肺部感染等,护理人员就如同 “侦察兵”,时刻警惕这些潜在风险的发生。
对于气胸患者,若气胸量较小(肺压缩小于 20%),可给予吸氧、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一般气体可自行吸收;若气胸量较大(肺压缩大于 20%),则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内的气体排出,减轻肺部压迫,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
咯血患者要密切观察咯血量、颜色和性质。少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小于 100ml)时,可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紧张情绪,同时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如云南白药等;若出现大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大于 500ml),则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等止血治疗手段。
肺部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加剧、咳痰增多且痰液性状改变等情况。加强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以控制感染的蔓延。
六、饮食与营养支持:康复能量的 “补给站”
术后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康复,饮食与营养支持就如同为患者建立了一个康复能量的 “补给站”。
患者的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易消化,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的食物为主。例如,瘦肉、鱼类、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能够为身体修复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新鲜蔬菜水果则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豆制品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也是良好的营养来源。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和呼吸道症状。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并根据患者的口味和喜好调整饮食,增加食物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此外,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以弥补饮食摄入的不足,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支持。
七、康复指导与出院宣教:健康之路的 “引路人”
在患者病情稳定、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就成为了患者健康之路的 “引路人”,为他们提供康复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适量的活动,如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随着身体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站立、行走等,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但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是指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 2 倍左右;腹式呼吸则是让患者用鼻吸气时腹部隆起,用口呼气时腹部下陷。这些呼吸训练能够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正常的呼吸。
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休息、用药、定期复查等。告知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等环境因素,减少对肺部的刺激和损害。强调定期复查胸部 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咨询电话或网络平台,方便患者在出院后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提供持续的支持与保障。
肺肿瘤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每一个护理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影响。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患者的积极配合以及家属的大力支持,患者能够在治疗后更好地恢复呼吸顺畅,提高生活质量,向着健康的生活迈进。
作者: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宏扬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