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因尿酸代谢异常导致的晶体性关节炎,尿酸在血液中浓度过高,会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发剧烈疼痛、红肿等症状。当下,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这种病症与痛风关系极为密切,提前检查并控制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是提前预防痛风的关键所在。这种疾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饮食、运动、体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发病风险。了解哪些人容易得痛风,以及患者和家属需要采取的措施,能帮助人们判断自身风险,降低发病几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哪些人属于痛风高危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
直系亲属中有痛风患者,本人患痛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这与遗传基因影响尿酸代谢有关,这类人即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也需更早关注尿酸水平,从青年时期开始定期检查。家属中若有痛风患者,其他家庭成员需共同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多人同时患病。
肥胖人群
体重指数超过28的肥胖者,患痛风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以上。腹部肥胖危害更大,内脏脂肪过多会影响尿酸代谢,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这类人群需关注体重变化,即使未出现症状,也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尿酸,同时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增长。
饮食习惯不良者
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频繁饮酒会抑制尿酸排泄,增加痛风风险。此外,喜欢吃甜食的人,因果糖摄入过多,也可能诱发尿酸升高。每周吃动物内脏超过2次、饮酒超过3次的人,属于痛风高发群体,需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患有相关疾病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患痛风的几率显著升高。这些疾病会相互影响,例如高血压患者服用的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尿酸排泄,糖尿病会损伤肾脏功能。这类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定期监测血尿酸,避免尿酸升高未被发现。
二、痛风发作的预警信号
关节突发剧痛
痛风最典型的首发症状是大脚趾第一关节突发剧烈疼痛,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疼痛程度剧烈,即使轻微触碰也会加重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出现在脚踝、膝盖、手指等关节,发作前无明显预兆,或仅有轻微关节酸胀。出现这种突发剧痛,尤其是首次发作,需记录疼痛开始时间、部位和持续时间,作为就医依据。
关节红肿发热
疼痛关节会出现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关节活动受限。红肿范围通常局限在单个关节,很少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这种红肿不会自行消退,若不处理,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且会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后关节可能留下色素沉着。
三、降低痛风风险的生活方式调整
足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2500毫升,以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为宜,避免用含糖饮料、浓茶、咖啡代替。早晨起床后空腹喝300毫升水,睡前1小时喝200毫升水。尿酸偏高或痛风患者,可在水中加少量柠檬片,增加饮水量。家属可准备带刻度的水杯,提醒患者定时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规律运动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尿酸代谢,适合的运动包括: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
轻度运动:太极拳、瑜伽、散步
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运动,这些运动可能导致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
肥胖者减轻体重,能显著降低尿酸水平。减重需循序渐进,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结合,不要采用节食、减肥药等极端方式。计算体质指数: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超过24需开始减重。家属可协助记录体重变化,监督减重计划执行。
避免诱发痛风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以下可能诱发痛风的因素:
受凉:关节受凉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尿酸易结晶沉积,冬季注意关节保暖
劳累: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诱发尿酸升高
受伤:关节受伤可能引发痛风发作,运动和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关节
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代谢节奏,影响尿酸排泄,需保持规律作息
总得来讲,痛风的防治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从识别高危因素到关注预警信号,都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和家属共同配合,避开认知误区,才能有效控制尿酸水平。而重视痛风的预防与管理,不仅能减少发作痛苦,更能保护关节和肾脏,让生活质量不受疾病过多影响,守护长久健康。
作者: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 孟凡庆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